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小伙伴计算模型,在检查转角窗,发现转角折梁受力很大。这种转角位置的折梁悬受力大,本质上主要是由于1和2两片墙转角引起的竖向变形差引起,在角点上给梁点铰的情况下,其实是两根悬挑梁端部竖向反向变形的过程,一根梁顶部受压,另一根梁底部受拉,两根梁剪力都很大,且反向。这个时候只需要将其中一根梁两端点铰,梁跨中钢筋配足,另外一个根梁按悬臂梁,面筋或底筋配足似乎就能解决…….硬按两端悬挑梁配反而可能不利,可能形成三铰机构。
总体上,上图传力其实非常不好,如果能把右边悬挑段做成剪力墙,就比较合理。
关于转角窗的做法,找到的资料都是建议加强:
朱炳寅《建筑结构设计问答与分析》
国标图集《G329-1: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
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混凝土结构)05SG109-3
总体上,规范是不建议做这种转角窗,实际是一种取消角部剪力墙,角部传力不连续的操作。对于转角窗,规范统一建议是加强。可能考虑到转角窗部位是结构的薄弱部位,除了前面分析的面外受力问题外,还有其他诸如墙体传力连续性和整体性等方面的考虑,有点类似核心筒外框建议闭合一样,依然宜做强。从前面的例子来看,也正是因为转角折梁起了协调两片剪力墙1与2的作用,所以才导致折梁受力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到底这根这个角部区域及折梁是否能起到这个协调两片剪力墙变形的作用,能抗则加强,实在不能抗,加强了也是白搭,那还不如先释放?然后再回到前面的例子,从加强角度应该当成一根折梁,从放的角度应该选一根梁两边点铰,仅在角部给梁点铰的这种做法不合理。
抗与放永远是个矛盾!!
- 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01] [工具][软件][规范]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工具
[02]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03]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04] [结构设计][动力学] YJK中CQC振型组合地震力的复核
[06]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07] [结构设计][规范] 结构整体倾覆力矩及抗倾覆力矩的计算——以YJK为例
[08] [YJK][结构设计] YJK中的地下室侧土侧向约束土弹簧测试
[09]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扭转耦联”、“偶然偏心”、“双向地震作用”的总结
[10] [结构设计][规范] 与“嵌固”相关的规范条文总结
[11] [抗震][结构设计] 规范的各种刚度比”Ratx,Ratx1,Ratx2,RJX1,RJX3″及嵌固层
[12] [抗震][结构设计] 关于“扭转效应明显”与“两个水平方向振型参与系数”
[13] [结构设计] [超限设计] 规范“扭转位移比”的相关条文
[14] [结构设计][地震作用][规范]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一些概念总结 (Basic Concepts of Response Spectra Method)
[16] [钢结构][笔记] 钢梁的局部稳定与腹板加劲肋 (Local Stability of Steel Beam and Web Stiffeners)
[19] [结构设计][超限][工具] “高规”结构抗震性能目标查询工具
[20] [结构设计] 开斜洞剪力墙的受力特性
[22] [抗震设计][结构规范] 如何有效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23] [抗震设计][结构规范] 规定水平力、倾覆弯矩、振型组合等电算结果的复核总结
[24] [地震][结构] 双向地震作用效应,【先振型组合,再方向组合】及【先方向组合再方向组合】的差异?(实际案例测算)
[25] [规范][结构][设计]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尺度问题 (The dimension problem of the boundary element of the shear wall)
[26]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27] [结构][YJK][设计] “一次性加载”、“模拟施工1加载”及“模拟施工3加载”的差别及案例测算 (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28] [笔记][算例] “剪切型”与”弯曲型”位移曲线的位移角特性
[29]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30] [笔记][结构] 斜柱方案受力分析点
[31] [结构][笔记][材料] 矩形截面与H形截面的抗弯能力 ( Bending Resistance of Rectangular Section and H-shaped Section)
[33]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34] [力学][数学] 梁中部下挠引起的端部水平位移有多大?
- 微信公众号 ( Wechat Subscription)
欢迎关注 “结构之旅”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