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软件] 黏滞阻尼系数单位转换工具 [Viscous Damping Coefficient Unit Conversion Tool]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程序图标( Program Icon ) 程序介绍 ( Program Introduction) 一个很简单的工具:黏滞阻尼器 阻尼系数换算。 程序界面 ( Program Interface ) 程序下载 ( Program Download )  Download: VDDamperUnitConvert.zip ( PS. 程序免费下载 ,欢迎大家给我提意见 ,敬请尊重劳动成果 ) 公众号 ( Wechat Subscription) 欢迎关注 “结构之旅” 微信公众号  

[结构][软件] TLDPC: 调谐液体阻尼器参数计算器 [TLDPC: Tuned Liquid Damper (TLD) Parameter Calculator]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程序图标( Program Icon ) 程序介绍 ( Program Introduction) 最近在研究风振控制,研究了一下调谐液体阻尼器TLD,过程中涉及到TLD计算分析参数的取值问题,学习了许多文献,根据美国规范 ACI 350.3-06 Seismic Design of Liquid-Containing Concrete Structures and Commentary及印度规范IS 1893 PART 2 做了这个TLD参数计算软件。该软件主要用于计算TLD的设计参数及相关参数敏感性分析。 Recently, I studied wind vibration control and …

[下载][软件]GB-SPECT V2021: 中国规范反应谱生成程序 [Chinese Code’s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有网友问可否更新一下这个程序:[下载][软件][规范]GB-SPECT: Chinese Code’s Design Response Spectrum[中国规范反应谱生成程序],在原来程序基础上增加《建筑隔震设计标准》 GB/T 51408-2021 的反应谱。这是个很简单小程序,2013年写的,那时候刚学编程不久,主要是练习编程用。既然网友提到,趁着中秋假期,把程序翻出来更新一下,有需要的可以看看。 程序图标( Program Icon ) 程序介绍 ( Program Introduction): 该程序用于生成中国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包括 GB 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和 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程序可以输出反应谱曲线的文本文件和图片。 This program is used for …

[软件][动力学][Dynamics] NSDOF算例5——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材料非线性 单自由度体系动力时程分析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在网友建议下,NSDOF (  [Tool][软件][Dynamics] NSDOF v2020: A Tool for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SDOF System (NSDOF单自由度系统动力非线性分析工具 v2020)  ) 增加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可以在考虑或者不考虑结构阻尼的情况下,考虑非线性粘滞阻尼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下面算例测试NSDOF同时设置非线性粘滞阻尼器+材料非线性的动力时程分析功能,同时用SAP2000进行同样的分析,并对比验证。其中非线性阻尼器阻尼指数取0.1,整个动力方程高度非线性。 算例参数 质点质量: 1kg 体系弹性刚度:100N/m 屈服强度: 0.75N 屈服后刚度强化系数:0 结构的粘滞阻尼系数c:0N-s/m 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cvd: 1.0 N-s/m …

[软件][动力学][Dynamics] NSDOF算例3——非线性粘滞阻尼单自由度体系动力时程分析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在网友建议下,NSDOF (  [Tool][软件][Dynamics] NSDOF v2020: A Tool for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SDOF System (NSDOF单自由度系统动力非线性分析工具 v2020)  ) 增加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可以在考虑或者不考虑结构阻尼的情况下,考虑非线性粘滞阻尼器进行动力时程分析。下面做两个算例测试一下NSDOF的非线性粘滞阻尼器计算功能,同时用SAP2000进行同样的分析,并对比验证。 算例1:线性粘滞阻尼 具体参数: 质点质量: 1kg 体系弹性刚度:100N/m 结构的粘滞阻尼取 :0 粘滞阻尼器的阻尼系数c: 1.0 N-s/m 粘滞阻尼器的阻尼指数alpha:1.0 …

[软件][动力学][Dynamics] NSDOF算例2——单自由度体系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 NSDOF Example 2 — Nonlinear dynamic time history analysis of single degree of freedom system)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最近小伙伴做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参数分析,于是我们在 NSDOF (http://www.jdcui.com/?p=13947)软件上加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分析功能。顺便做些测算例子。 这个例子与前面[软件][动力学][Dynamics] NSDOF算例1——单自由度体系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例子的模型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此例结构为非线性,取二折线非线性本构,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 单自由度体系参数: 质量m: 1.0 N-s2/m (kg); 阻尼比: 0.05; 初始刚度k0: 10 N/m; 屈服强度Fy: 0.75N 相应的屈服位移为 0.075m 重力加速度g: 9.807 m/s2; 加速度时程: A9OL 对应的阻尼系数c: 0.31623 N-s/m, 单自由度体系的自振周期为  …

[软件][动力学][Dynamics] NSDOF算例1——单自由度体系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最近小伙伴做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参数分析,于是我们在 NSDOF软件 (http://www.jdcui.com/?p=13947)上加了非线性粘滞阻尼器的分析功能。顺便用NSDOF做些测算例子。这是一个单自由度体系动力分析的例子。 单自由度体系参数: 质量m: 1.0 N-s2/m (kg); 阻尼比: 0.05; 弹性刚度k: 10 N/m; 重力加速度g: 9.807 m/s2; 加速度时程: A9OL 对应的阻尼系数c: 0.31623 N-s/m, 单自由度体系的指针周期为  1.98692s 采用NSDOF进行计算,设置参数,并分析 同时采用NONLIN进行计算,并对比验证。 时程结果对比 NONLIN的结果 NSDOF的结果 滞回曲线结果对比 …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2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小伙伴试验数据出问题,找我们处理。 用小伙伴的试验数据做的 DataSmoothing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 A Program for Data Smoothing [试验数据曲线平滑+降噪工具]) 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 直接上图,看修正过程和结果。 原始数据,存在锯齿: 将数据导入DataSmoothing: 设置参数修正: 修正后滞回曲线 修正后位移历程,可以看到,原始数据是锯齿波动的: 将修正结果导出,并绘图,可见数据得到了修正: 修正前后滞回曲线对比: DataSmoothing  的软件案例 ( Application Examples) [01]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1 [02]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2 …

[结构][笔记][材料] 矩形截面与H形截面的抗弯能力对比 ( Bending Resistance of Rectangular Section and H-shaped Section)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矩形截面与H形截面的抗弯能力 ( Bending Resistance of Rectangular Section and H-shaped Section),具体分析如下图。 (1)高度越高,应力越小。虽然截面高,力臂也增大,但是惯性矩增大更快。平截面假定情况下,高度加高了,产生应力的面积增大了,总弯矩不变,最大应力自然要减小。 (2)同等高、宽,抵抗同样的弯矩,H形截面材料用量只有矩形截面材料用量的1/3 (3)以上都是简化对比,未考虑稳定,未考虑工字钢腹板等等这些因素。 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01] [工具][软件][规范]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工具 [02]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03]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04] [结构设计][动力学] YJK中CQC振型组合地震力的复核 [05] …

[规范][结构][设计]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尺度问题 (The dimension problem of the boundary element of the shear wall)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如下图,一图胜千言。 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01] [工具][软件][规范]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工具 [02]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03]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04] [结构设计][动力学] YJK中CQC振型组合地震力的复核 [05] [结构设计][楼梯] 混凝土楼梯施工图笔记 [06]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07] [结构设计][规范] 结构整体倾覆力矩及抗倾覆力矩的计算——以YJK为例 [08] [YJK][结构设计] YJK中的地下室侧土侧向约束土弹簧测试 [09] …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 + OutlierRemoval 试验滞回曲线修正与平滑案例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小伙伴试验数据遇到问题,找我们修正。于是有了这个采用 DataSmoothing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 A Program for Data Smoothing [试验数据曲线平滑+降噪工具]) 联合OutlierRemoval( [试验][软件][科研] OutlierRemoval: A Program for Removing the Abnormal Point of Your Test Data [试验数据异常点修正工具])试验滞回曲线修正与平滑的案例。 原始滞回曲线 原始数据如下,发现许多毛刺点。 OutlierRemoval毛刺点处理 采用OutlierRemoval处理毛刺点如下图 处理完毛刺点后滞回曲线如下图。由图可见,毛刺点修正后,曲线真实形状出现了。但是局部依然有许多锯齿,曲线不够平滑。 …

[抗震][消能减震] 结构应变能计算公式 (Structural Strain Energy)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规范的结构应变能计算公式推导。 对于剪切层模型,结构的应变能等于各楼层外力与楼层位移乘积的总和的1/2,或等于各楼层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乘积的总和的1/2。 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01] [工具][软件][规范]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工具 [02]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03]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04] [结构设计][动力学] YJK中CQC振型组合地震力的复核 [05] [结构设计][楼梯] 混凝土楼梯施工图笔记 [06]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07] [结构设计][规范] 结构整体倾覆力矩及抗倾覆力矩的计算——以YJK为例 [08] [YJK][结构设计] YJK中的地下室侧土侧向约束土弹簧测试 …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1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用小伙伴的试验数据做的 DataSmoothing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 A Program for Data Smoothing [试验数据曲线平滑+降噪工具]) 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 直接上图,看修正过程和结果吧。 曲线1: 曲线2:     小伙伴做完试验,很慌,看到软件的修正结果后,心就稳了。 DataSmoothing  的软件案例 ( Application Examples) [01]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1 [02]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试验滞回曲线平滑修正——案例2 [03]  [工具][试验][编程] DataSmoothing …

[结构力学][笔记] 不同支座条件的斜梁的受力分析(两道结构力学题)(楼梯板)

坚持实干、坚持实践、坚持积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 和小伙伴讨论斜梁的挠度计算问题,然后想到了两个斜梁的计算。直接用上图说话吧。 采用PFSAP ( [有限元][编程][日记] PFSAP:平面框架弹性静力分析程序 )进行计算,如下: 两个斜梁,主要区别是支座条件不同。左边梁是两端铰接,右边梁底部支座是铰接,顶部支座只约束竖向平动。 弯矩图 剪力图 轴力图 支座反力 变形图 由以上分析可见,左边梁和右边梁 弯矩图和剪力图是一样的,但左边梁没轴力,右边梁有轴力。同时变形图也不一样。左边梁其实是一个斜着放的简支梁。 另外,如果把这两根梁平着放,那受力状态就完全一样了,即便右端支座约束不同。因为平着放的时候,在竖向力作用下,水平向无伸长,支座水平向是否有约束不影响结果。 欢迎关注 “结构之旅” 微信公众号

[笔记][非线性][OpenSees] 多个单轴二折线非线性本构并联后的滞回曲线是什么样子的?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两个单轴二折线随动强化本构并联叠加后滞回曲线是什么样子的呢?在讨论别的问题的时候突然遇到。一开始以为组合后还是二折线,后面仔细想想发现不对。那还是动手测试吧,看看多个单轴二折线随动强化本构并联叠加后滞回曲线是什么样子? 首先用 OSMatTest ( [Tool][软件] OSMatTest: OpenSees Material Test [OpenSees单轴材料测试工具] )生成几个二折线滞回,如下图所示。 2个二折线本构并联: 3个二折线本构并联: 4个二折线本构并联: 由上面的结果可见:大概率上,多个二折线并联后的滞回曲线不再是二折线,除非并联的各个本构的屈服位移相同;其中2个二折线本构并联后成为3折线,3个二折线本构并联后成为4折线,4个二折线本构并联后成5折线。 材料测试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about Material Test) [01] [科研][软件][OpenSees] OSBWTest: OpenSees BoucWen Material Test ( OpenSees …

[动力学][地震动] SPECTR与SeismoSignal反应谱计算有差异?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小伙伴用SPECTR (  [软件][工具] SPECTR (v1.0) – A program for Response Spectra Analysis [SPECTR地震波反应谱计算程序]  )及SeismoSignal做了个反应谱分析对比,发现结果有差异。 如下,对自带的chichi.data地震波进行加速度谱分析。发现差异主要是在0%阻尼比的加速度反应谱上,SPECTR算出来最大是1.77,而seismosignal是1.96,比SPECTR大。 仔细检查原因,发现引起这个差别的主要原因是,SPECTR默认采用的是逐步精确解析法(Piecewise Exact Method)(Nigam-jennings法),该方法不受积步长影响,是更加准确的,而seismosignal 默认采用的是newmark beta法,也只有newmark beta法。 seismosignal 默认采用的是newmark beta: 于是将SPECTR中的积分方法改为newmark beta法,同时参数取值与seismosignal保持一致,然后再重新计算。结果显示,此时SPECTR中的计算结果最大值也是1.96,与seismosignal一致。 因此可以断定这个问题是因为Newmark beta法的积分步长引起的,因为Newmark beta法的计算精度与积分步长有关,尤其是对于阻尼比较小,加速度响应较为敏感。在SPECTR中将Newmark …

[Dynamics][动力学] 绝对加速度大还是相对加速度大?( Which value is greater? Absolute acceleration or relative acceleration?)

实干、积累、思考、创新。 今天和小伙伴讨论问题。突然说到绝对加速度和相对加速度。小伙伴潜意思认为绝对加速度大于相对加速度。 因为,一致激励地震动力方程分析的时候,有动力方程可知,实际计算获得是结构的相对加速度,结构的绝对加速度等于相对加速度加上地面加速度。这么一听,似乎绝对加速度比相对加速度要大。 是不是这样呢?以下用NSDOF(   [Tool][软件][Dynamics] NSDOF v2020: A Tool for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SDOF System (NSDOF单自由度系统动力非线性分析工具 v2020)  )做几个线性单自由度系统的时程分析案例。 例子1: 例子2: 从上面两个例子看,结构的相对加速度和地面加速度不总是同向的,绝对加速度可以比相对加速度大,也可以比相对加速度小,与结构的刚度、阻尼等参数有关。 其实我们可以这么想:当结构无限刚的时候,结构相对加速度为0,绝度加速度等于地面加速度,当结构无限柔的时候,结构的相对加速度与地面加速度反向,绝对加速度等于0。因此,当结构刚度K介于0~∞之间时,绝对加速度可能大于相对加速度也可能小于相对加速度。如下图所示: 相关博文( Related Posts ) [01]. [Tool] SPECTR – …

[Dynamics][动力学][抗震] 等效地震力与伪加速度反应谱 (Equivalent Static Lateral Seismic Force and Pseudo-Acceleration Spectrum)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给出了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地震作用时的地震力计算公式:\({F_{ji}} = {\alpha _j}{\gamma _j}{X_{ji}}{G_i}\),其中\({\gamma _j} = \frac{{\sum\limits_{i = 1}^n {{X_{ji}}{G_i}} }}{{\sum\limits_{i = 1}^n {X_{ji}^2{G_i}} }}\),\({F_{ji}}\)为j振型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alpha _j}\)为相应于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X_{ji}}\)为j振型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gamma _j}\)为振型的参与系数。以下根据结构动力学的相关理论,给出上述公式的一种推导。 1多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Mode Superposition Method 对于多质点体系,地震动力方程为: $${\left[ M \right]\left\{ {\ddot u} \right\} …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说到结构倾覆力矩,搞过设计的朋友可能最先会想到以下这个公式: $${M_{\rm{c}}} = \sum\limits_{i = 1}^n {\sum\limits_{j = 1}^m {{V_{ij}}{h_i}} } $$ 该公式来源于《抗规》6.1.3条的条文说明,原条文其中,\(M_{\rm{c}}\)为规定侧向力作用下结构底层的框架倾覆力矩,\(V_{ij}\)表示第i层第j根框架柱的计算地震力,\(h_i\)为结构第i层的层高,为框架i层的柱的根数,为结构的层数。若将该公式推广到通用的情况,不仅是计算底层的倾覆弯矩,而是用于计算特定楼层的倾覆弯矩,同时将层高放到第一层连加符号的外面,则可得到公式\({M_j} = \sum\limits_{i = j}^n {{V_i}{h_i}}\),其中,\({V_i}\)表示结构第i层的楼层剪力,\({h_i}\)为结构第i层的层高,\({M_j}\)为结构第j层的倾覆弯矩,该公式指的是结构第j层的倾覆弯矩等于第j层及以上楼层的剪力与层高乘积的叠加。 最初看\({M_j} = \sum\limits_{i = j}^n {{V_i}{h_i}}\)这个公式时,是及其不直观的,因为说到倾覆力矩,可能大多数人最开始想到的都是侧向力乘以力臂的方式,因为我们最初学力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力乘以力臂就形成弯矩。接下来我们不妨重新来推导一次这个很多人都推导过的公式,看怎么从侧向力乘以力臂一步步推导到剪力乘以层高。 如下图所示,以一个三层高的结构为例,各层层高分别为h1,h2,h3,各楼层的侧向力分别为F1,F2,F3,各层的楼层剪力分别为V1,V2,V3。,相应结构各层的倾覆弯矩分别为M1,M2,M3。 图1 倾覆力矩模型 根据力与力臂乘积为力矩及外力与剪力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得以下推导: (1)第3层的倾覆弯矩 …

[FEM][有限元] 为何梁、板壳单元有扭转自由度而实体单元只有平动自由度?

坚持实干、坚持积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 当节点无限细化,本来就是没有扭转一说,一个无限小的点就只有平动,扭转、转角这些都是抽象为结构单元后才有的,是用一个点去表征实际上不是一个点受力行为及变形特征时候产生的。如我们平时说的弯曲、剪切等等这些变形特性,理论上都为结构行为,都是多个点按一定规律变形后的一个行为。一根梁或者板,本来是有体积的,当抽象为一个线和面时,厚度方向的尺寸就忽略了,为了描述这个厚度方向上的变形特性及行为,就引入了转角。 因此。当无限喜欢去看一根梁的时候,把这个梁再划分,再看里面也有点,这个点就没啥转动不转动而言了,里面的点只有3个平动自由度,但是这些所有的点的平动自由度组合起来就可以描述这根梁的弯曲变形。 实体单元本意是用来描述真实的体,因为节点只有平动自由度。 在动力分析中也有类似的概念,如扭转惯量。扭转惯量也是抽象后评估结构扭转惯性力矩用的,是多个节点质量按一定规律作用后形成的,当把结构划分足够细,那每一个点也不存在扭转惯量,只有3个方向的平动质量。 微信公众号 ( Wechat Subscription) 欢迎关注 “结构之旅” 微信公众号

[结构][YJK][设计] “一次性加载”、“模拟施工1加载”及“模拟施工3加载”的差别及案例测算 ( Construction Simulation)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由于这个主题是与施工过程相关的,这里先引入施工过程的相关概念。《高规》5.1.8:高层建筑结构在进行重力荷载作用效应分析时,柱、墙、斜撑等构件的轴向变形宜采用适当的计算模型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复杂高层建筑及房屋高度大于150m的其他高层建筑结构,应考虑施工过程的影响。 从计算上讲,这块内容可以统称为施工模拟计算,施工模拟计算是一个很复杂的专题,包括很多复杂的内容,这里仅讨论常用设计软件(YJK、PKPM)在考虑施工次序对恒载计算进行处理时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次性加载、模拟施工1、模拟施工3。这也是平时我们在设计项目时遇到最多的。主要测算这几种算法的区别,并与设想进行对比。边做 边思考 边总结…… 1.1 一次性加载 一次性加载简单说就是不做任何处理,一次性整体形成刚度,恒载一次性施加。从计算上讲,就是直接形成结构整体刚度,不考虑施工顺序,荷载列向量也一次形成。 1.2 模拟施工1 “模拟施工加载1”与“模拟施工加载2”算法均采用了一次集成结构刚度,分层施加恒载,只计入加载层以下的节点位移量和构件内力的做法,来近似模拟考虑施工过程的结构受力。二者不同之处在于,“模拟施工2”在集成总刚时,对墙柱的竖向刚度进行了放大,以缩小墙、柱之间的轴向变形差异,更合理的给基础传递荷载。(摘自PKPM帮助文档,目前软中已经取消了 “模拟施工加载2”这个选项了。) 图1.2-1 “模拟施工1”的刚度和加载模式 从上图也可以看出,“模拟施工1”的加载模式实际上是完全虚构的一种模式,实际上压根不存在。 1.3 模拟施工3 “模拟施工3”是采用由用户指定施工次序的分层集成刚度、分层加载进行恒载下内力计算。该方法可以同时考虑刚度的逐层形成及荷载的逐层累加。“施工模拟3”是对“施工模拟1”的改进,用分层刚度取代了“施工模拟1”中的整体刚度。模拟施工3采用了分层刚度分层加载的模型,这种方式假定每个楼层加载时,它下面的楼层已经施工完毕,由于已经在楼层平面处找平,该层加载时下部没有变形,下面各层的受力变形不会影响到本层以上各层,因此避开了一次性加载常见的梁受力异常的现象(如中柱处的梁负弯矩很小甚至为正等)。这种模式下,该层的受力和位移变形主要由该层及其以上各层的受力和刚度决定。用这种方式进行结构分析需要形成最多N(总施工步数)个不同结构的刚度阵,解N次方程,计算量相应增加。(摘自YJK及PKPM帮助文档) 图1.3-1 “模拟施工3”的刚度和加载模式 1.4 测算实例 一个最简单的10层结构,4个柱,楼面恒载加很大,尽量降低自重的影响。不考虑P-DELTA(暂且先避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分别采用一次性加载、模拟施工1及模拟施工3加载进行计算,并统计结构的竖向位移。 图 1.4-1 算例模型 3种方法计算得恒载下的竖向位移结果如下表: 表1.4-1 不同算法恒载作用下的楼层竖向位移 绘成图如下: 图 1.4-2 不同算法楼层恒载竖向位移(左:一次性加载;中:模拟施工1;右:模拟施工3) 由图可见以下三点: (1)“一次性加载”构件的竖向位移是底部小,顶部大。 (2)“模拟施工1”加载下,构件的竖向位移也是底部小,顶部大。 “模拟施工1”及“一次性加载”的楼层竖向位移居然是相同的!!(一开始看起来很惊讶,不过后面分析完就清楚了。) (3)“模拟施工3”加载下,构件的竖向位移是中部楼层大,顶部和底部楼层小,竖向位移的楼层曲线的形状为中间凸出。 以下对这3个问题逐个进行解答,我们直接通过手算算例来反演上述结果,并同时给出一些其他信息。首先假定每一层恒载作用在该层产生的位移为1,以下给出不同算法下10层结构恒载作用下的竖向位移结果。 1.4.1  “一次性加载”手算反演   首先进行“一次性加载”的手算。为便于和后续“模拟施工1”及“模拟施工3”的计算进行对比,这里将“一次性加载”的恒载分10次施加,第一次施加首层荷载,第二次施加二层的荷载,以此类推,第10层施加第10层的荷载,将每次施加荷载引起的竖向位移进行叠加可得到总位移。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虽然“一次加载”是在一次性形成整体刚度的清苦下一次性是施加所有层的荷载,但由于体系处于线性,“线性体系满足叠加原理”,因此这里可以把10层荷载分10次施加再叠加。 …

[笔记][算例] “剪切型”与”弯曲型”位移曲线的位移角特性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如题,直接做两个简单算例测算并可看出效果。左边是一个框架结构,代表剪切型位移曲线,右边是一个框筒结构,把筒做得强点,框架搞弱点,代表弯曲型位移曲线​,实际还是有点弯剪型特性,不过不影响分析。 测算模型 风楼层剪力 风楼层位移曲线 风楼层位移角曲线 地震作用下情况也类似 地震剪力曲线 地震位移曲线 地震位移角曲线 从以上对比可知,对于位移曲线为“剪切型”的框架结构,最大位移角集中楼层底部,楼层越高位移角越小,因为楼层越高,侧向力越小,而对于位移曲线为“弯曲型”的剪力墙结构,楼层越高,位移角可能越大,主要原因是楼层越高,因下一层弯曲转角引起的无害位移角越大,实际有害位移角并不是越来越大。由此也可以判断,对于位移曲线为“弯剪型”的结构,位移角最大值可能会出现在中部。而对于实际复杂项目,位移角曲线形状就有很多种可能了。​ 相关话题 ( Related Topics) [01]. [Tool] YJK(盈建科)桩荷载统计工具 [02]. YJK转PKPM出现“访问XX.jws发生未知错误”的解决办法 [03]. YJK(盈建科)的三处材料定义 [04]. YJK(盈建科)截面建模工具-快速导入 [05]. YJK1.7人工波功能测试 [06]. YJK地震波反应谱分析与地震波选取 [07]. YTP – A Pre Process Program for PERFORM-3D …

[笔记][结构] 斜柱方案受力分析点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以前记录过。不够这次有其他体会,概括一下。 主要有3点注意: (1)竖向传力路径 (2)水平力传力路径 具体又包括: (1)关联拉梁的拉力 (2)关联抗侧构件的抗剪 (3)竖向力传递路径上构件的承载力 相关博文( Related Topics) [01] [工具][软件][规范] 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反应谱计算工具 [02] [结构力学][结构设计] 两端固支梁弯矩为0点距端部的距离 [03] [抗震][结构设计][规范] 非抗震设计情况下混凝土柱的“轴压比”可达多大? [04] [结构设计][动力学] YJK中CQC振型组合地震力的复核 [05] [结构设计][楼梯] 混凝土楼梯施工图笔记 [06] [结构][设计][规范] 关于结构倾覆力矩计算公式的另一种理解 …

[Dynamics][动力学][SAP2000] 梁的振动形态及振型质量 (Vibration Modes and Modal Mass of Beams)

实干、实践、积累、思考、创新。 最近研究舒适度,做些算例测算。对两端铰接、两端固接、一端固接一端铰接、悬臂等截面梁进行振型分析,获得各类梁的前三阶振型,并对振型向量进行最大位移值归一化,并利用归一化后的振型向量求解前3阶振型的振型质量。测试算例梁截面统一为,梁截面为200X200,梁长度为1000mm,沿梁长划分80个单元,振型的质量通过公式  \({M_n} = \int_0^L {m(x)\phi _n^2(x)dx} \) 进行计算。 1 简支梁 1.1 振型形状 一阶振型 二阶振型 三阶振型 1.2 振型质量 振型 节点质量 总质量 振型质量 振型质量/总质量 1 0.0009815 0.314 0.1570 0.500 2 0.0009815 …

[Dynamics][动力学] 振型向量归一是否对计算结果有影响?

坚持实干、坚持积累、坚持思考,坚持创新。 题目如题,结论肯定是没有影响的,因为振型向量本来就是不定的,振型元素之间只有相对关系,要求解振型向量元素的具体值,必须对振型向量进行标准化。简单说即先假定某个元素的值,然后才能求解出其余元素的值。 最近在研究舒适度,顺便把相关东西整理一下,正好还有小伙伴问,同时正好测试一下在网站上用LATEX写公式,看看是不是会专业点。 基本公式 结构的运动方程: \[[M]\{ \ddot u\} + [C]\{ \dot u\} + [K]\{ u\} = \{ P\}  (公式1) \] 将位移向量\(\{ u\} \) 用振型展开, \[\{ u\} = [\phi ]\{ q\} …